什么是改变价值(transformative value)?

这是“国内的自然教育和它赋予人们的改变价值”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第一篇为《漫谈国内自然教育大背景》

什么是改变价值?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想想自然有什么价值?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一分为二地看,一是自然本身的价值(intrinsic value),二是我们从自然获取的价值,或称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 继续阅读“什么是改变价值(transformative value)?”

海鱼之桃花源记

陶渊明笔下的晋时渔人曾误入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复去,不可寻也,便也不足为外人道。 继续阅读“海鱼之桃花源记”

漫谈国内自然教育大背景

前话:什么是可持续(sustainability)?当我们不断地去讨论、去定义可持续的时候,蓦然回首,可持续最原始的概念难道不是可以一直继续下去吗?当我开始抛弃自己的爱好,像苦行僧一样坐在书桌前或一筹莫展,或艰难地一字一句,或百无聊赖地开始刷手机时,不正意味着这件事已经不是可持续的了吗?那我是不是应该换一个姿势让研究可持续这件事本身也变得更加可持续呢? 继续阅读“漫谈国内自然教育大背景”

为什么瓢虫会进化成有不同星星数的不同种呢?

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文,充其量算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

坐着校车去学校途中,发现车里混进一只疑似瓢虫的昆虫。说是疑似,是因为不敢断定。它的鞘翅是橙色的,表面光滑,可以说是很像带星瓢虫了,只不过它的鞘翅上没有黑点。 继续阅读“为什么瓢虫会进化成有不同星星数的不同种呢?”

“梵高和浮世绘”展观后

傍晚去了东京都美术馆看了“梵高和浮世绘”的展览,说实话,展品之丰富是超过我想象的。100多幅作品,梵高和浮世绘的真迹,加之梵高特有的绚丽色彩,容易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好,展厅根据主题分成五块,仔细阅读导览的话,逻辑线还是可以清晰呈现。

进入展厅第一幅画便是那幅举世闻名的梵高自画像。盯住自画像深蓝的眼睛不出五秒,便能感觉出那种流露出忧伤的深邃。 继续阅读““梵高和浮世绘”展观后”

用心寻找生活中的化石

~谨以此文纪念与化石和半夏的奇妙缘分~

和化石的缘分得从今年三月份说起。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在地(位于昆明的一家自然教育机构)地质时光机的一堂课。课堂的主要内容是去昆明周边一个小山头找化石。半夏是那堂课讲地质和古生物的老师。那儿有很多页岩碎片,随便一找就能发现类似三叶虫头甲、贝壳类等的化石。在即将结束寻找的时候,我发现一块完整的三叶虫幼虫化石(下图)。半夏告诉我这是满苏氏莱德利基虫。那是我第一次发现那么多化石,也是第一次在野外自己找到完整的三叶虫化石,才知道原来化石并没有想像中稀少。

满苏式莱德利基虫幼虫

继续阅读“用心寻找生活中的化石”

慢慢走在藤野——一个自然与艺术的小镇(建议在wifi环境下打开)

推荐点开这首《慢慢走》来看文章哦~

晚上在当地的有机餐厅享受了包容了多文化风格的音乐盛宴。有原本来自西非的乐器、寒平的舒缓暖心乐曲《慢慢走》、压轴上演的“Earth People”等等。

时光倒回一个月前。和藤野说好的,五月底,我赴约第四届东亚市民地球村(简称“东民村”)。这是东民村首次在日本举办(之前都是在中国)。这三天,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友人聚在一起成为东民村的村民,一起探讨有关人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社会构建的话题。 继续阅读“慢慢走在藤野——一个自然与艺术的小镇(建议在wifi环境下打开)”

北九州Eco town·萤火虫之行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相联相生”。关于这个主题,我倒是可以好好聊一聊我现在的研究,但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

因为回到了别府,又一直想去北九州的eco town去看一看。之前萤火虫生态线的雁心姐又告知我北九州有一个萤火虫馆,便决定抽出一天去北九州拜访一下这两个地方。 继续阅读“北九州Eco town·萤火虫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