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式交往

今早看到一条社会新闻:

上海一位母亲为了孩子能上他们力所能及的学校中最好的一所私立双语幼儿园,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信念,答应校长潜规则。

 

后来向丈夫袒露,引发夫妻二人间的矛盾,聊天记录曝光:

2d1c5d345f832e04b15d7b35aa6f1b8
77190484018aa2bc380b587c2f8a8bf

可怕的是,评论区不乏身为母亲的真实发言:

立鱼电影批判了这位母亲的情感绑架,我不否认他的观点,但从网友的留言以及耳闻的情况来看,这个新闻不是个例,而是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我们或许该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现象?除了情感绑架之外有一些共性,不仅存在于亲子关系之间,甚至可以解释世间很多怪象。

 

这让我想到了田馥甄的一首歌《Love!》,歌词是这么写的:

我爱你 你爱她
她爱她 她爱他
你爱我 我爱他
他爱他 他爱她
咦 怎么这世界 已经没有人相爱
怎么这世界 每个人都不快乐
怎么这世界 每个人都爱别人 不爱自己

 

我喜欢这首歌,很简单的歌词,却道出了很深的意味。

 

妈妈爱孩子,“为了孩子”、“牺牲自己”,那么妈妈真的爱孩子吗?妈妈爱自己吗?

 

如果中国式教育都是秉持这种牺牲自己,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的话,我们之所以总是觉得这份爱那么沉重,是不是因为这份爱总是忘了给自己呢?

 

亲子关系以外呢?我们看到新闻,会计挪用公款给主播打赏,换取主播的“关心”和互动,当事人说:这种关心和互动让ta觉得很温暖、舒适。他们不知道犯罪的代价吗?他们比谁都更清楚,但他们仍然克制不住自己,因为这种情感上的需求已经将他们的理性吞噬。

 

我们笑他们“傻子”。我们难道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吗?渴求别人的关心来减少内心的孤独感,渴求受到他人的关注来刷自己的存在感,只不过我们的情感需求还能被我们自己的理性克制住罢了。

 

可我们好像都忘了,能给自己带来丰盈内心体验的人,最靠谱的还是自己。我们好像忘了自己天生具有的能量。我们好像信服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对社会的描述,以及只有别人才能给自己温暖和关怀。

 

我不否认人需要社交,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我们社交的方式不应该只是乞求获取一些情感上的安慰。记得有一个心理暗示的方法:当自己觉得孤独无助的时候,不要抱着玩偶或者枕头,那样潜意识会觉得从外界才是获取能量。尝试抱住自己,慢慢地从自己身上去感受能量,那个抱住的自己才是让自己走出孤立无援境地的人。

 

回到前面的亲子话题,最近Know Yourself公众号向读者征集的一个话题是:

假如你可以穿越回出生前的一刻,给你的父母一个关于养育孩子的忠告,你会说什么?

 

让人难过的是,超过40%的回答是“别把我生下来”(当然我们也应当考虑到样本的偏误,关注KY的人可能有部分就是因为原生家庭问题需要寻找心理学的帮助而关注KY的)。不好的交往犹如病毒一般是会传播的,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在恋人间传播,从老师传给孩子……如果总是寄希望于他人不断给予我们心理上的补助的话,这种交往就可以理解为不好的交往,给它命个名“病毒式交往”。

 

对于来自别人的病毒式交往,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但切记,别盲目去当一个医生。而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去传播这种病毒。

 

这个社会不乏这种病毒了,病毒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各种社会病态中体现出来。

今天可能是“会计门”和“入学潜规则”,明天就会换汤不换药地在别处体现出来。

 

怎么这世界,已经没有人相爱?

这世界还是有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相爱。

怎么这世界,每个人都不快乐?

这世界还是有五岁孩童的快乐。

怎么这世界,每个人都爱别人,不爱自己?

这世界还是有因为生活工作严重失衡而辞职的人的爱自己。

 

这些正能量,纵使不多,也够我们“画饼充饥”、“苟延残喘”。

 

世界于我,还是带着迷雾的蓝灰色,我当不了明灯,我带着迷茫,抒发一些对于最近看到的一些社会新闻的感想。

 

希望以后的自己,即使被生活裹挟进洪荒,也不至于沦落成这些事件的主角。

 

爱自己,就多抱抱自己。

 

 

搁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