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了

最近越来越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了,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大约是后者。

可能是每天看到的观点太多。这是个说出自己声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我理解。每个人都有权利发声,我也理解。可是好多观点让人迷惑,看不到确实的论据,看不到清晰的逻辑。或者,这些观点离想像的正义还很远。又或者,倾听的人太少,说教的人太多,导致有效的沟通太少。每次事件引发的讨论声很多,而观点本身会引发对这个观点的观点。就像一个触点引发了另一个触点,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增加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从而让人更加看不清。每个观点都有拥护者和反对者。理性的声音也有,但裹挟在太多情感之中如洪荒中的猴子。我坚信,事情的开端和本质必然简单,只不过所涉因素一多,便造就了一个看不清全貌的多面体。

认真表达观点的人有。努力寻找真相的人有。追寻这样的人也不少。我把自己划归为追寻者。可是一个事件犹如多面镜,且不说多角度的分析,但扭曲事实的大有人在,故意把重点引向别处的也大有人在。这个时代,太需要点击率、太需要噱头、太需要关注和流量了。所以所谓探寻真相者,即使本着这样的初心,在这个浮世绘中有几个能够以完全置身事外的视线去评判和分析?当我们都成了局中人,都在某事件中找到了代入感,我们就再也无法保持客观和中立了。于是,我们便迷失在追逐真相的道路上。

一个嘈嘈攘攘的世界。

吃瓜群众嘈攘或许还情有可原,但求群众眼中的专家能以局外人的身份、追寻真相的态度去剖析、还原事情的始末,从而引领更理性的舆论。

除了能恪尽职守的专家外,我还佩服一种人,可以不受世界的纷扰,只醉心于有意义的事业,可能是一个研究,可能是一场运动,可能是一段征途。这不禁要让我想到“人不堪其忧”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了。非尘世与我无关,而是我不了解始末,便也不必多说些什么。所以便只冷眼旁观,手头继续做好自己的本分。佩服的大概就是那样一种精神。

云南抚仙湖  作者摄

为什么喜欢在路上呢?

大概是因为可以告别来自网络世界的纷扰吧。菜市场的不是嘈杂,是生活。在路上,可以领略不一样的风情,可以接触一个更真实的世界,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一个观点。

插科打诨很有意思,但仅限于发生在自己身上。别人间的,肯定和我无关。既然与我无关,那就是噪音。

所以,这个爱插科打诨的世界,真的很嘈杂。

这个纷扰、观点和信息爆炸、爱插科打诨和娱乐新闻的世界,人与人的联系变得更多,同时也更弱了。

我可以同时记得100个人的名字,称得上好友的只有几个。曾以为只要我把别人当朋友,别人也自会如此。但后来发现还真不一定。那进入自己亲密圈的好友又分散在世界各地。100km内的可能只有三根手指以内。

于是,发现人真的是很孤独。为啥说越长大越孤单呢?本以为可以抵抗一下的,但真的发生时也只能措手不及且无奈地接受事实。

前面说过,我佩服那些能独处自如的人。但我修为还尚浅,似乎过了愤青的年纪,但又还达不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境。

暂时还裹挟在世界的洪流之中,且只能保持相对的静了吧。现在的我改变不了发展的趋势,改变不了地球的自转,只能去寻找那个能撬动地球的支点来一场奋不顾身的修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