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下应该不应该(Oops, 一周年了!)

其实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无能,尤其最近写论文,发现自己不会的事情很多。

从小很多时候的学习习惯就是模仿。画画去模仿别人的画,写作文去模仿别人的文章,做数学题模仿书上的解题思路。自学的时候看着书上的解释和条条框框,硬是把自己往里面塞,不管自己真没真懂,先模仿了再说。而写论文,引用别人的理论和信息,模仿别人写论文的方式……而真的让我放空,不去理会这些条条框框,单凭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去写,发现自己竟然如此无力。以至于很多时候有表达欲想要在博客上写点东西却望而却步了。怕自己表达不清、表达不到位,最后没达到自己原始的目的,反让自己失望。

今天看《奇葩大会》李松蔚分享了一个关于“怂”的故事。其实自己也是一个怂人,也有过和故事里的主人公差不多的事。小学时同学说了让自己不舒服的话,被别人“教导”如何“骂回去”,但自己却不敢,反而因为自己“应该”骂回去而再次面对类似的情况而压力增大。曾有一段时间,自己像是患上强迫症一样在类似情况逼迫自己去壮起胆子做那些“应该”做的事,美其名曰“客服恐惧”、“锻炼胆量”,但发现实际上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而且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李松蔚分享了另外一个例子,说有些观点认为儿童一哭就应该去抱,这样会培养他们的安全感,而另一些观点认为不应该马上去抱,否则会助长他们的娇气和对父母的依赖。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而李在孩子哭后的处理方式就是随当时的心情,自己高兴就抱,不高兴就不抱(佛系育儿)。其实自己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公车上遇到老人孕妇,按社会规范是应该让座的。但听朋友讲过有一次她让座给一位老人反而让对方很不愉快,老人不想被当成弱势群体。而自己也觉得有时候刻意让座反而会造成一些尴尬。因此,我现在也是随喜让座(或者按需/看面相让座),想让一下座就让,不想让时就不让。毕竟,谁也没有资格去道德绑架别人,更别说自己了。

而很多时候,会发现不知不觉自己便陷入了某种条框之中。比如,看到周围人毕业后都去大城市发展,好像自己也应该这么做。看到大家都去从事看上去“高大上”、光鲜亮丽的职业,自己也应该这样。看到某篇文章有理有据地推荐一些物品,或者表达某种观点,似乎自己也得有这样的东西或这样想。可是,这样时间一长,就发现好像在自己身上绑了很多绳子,让自己动弹不得。当我们看了或听了太多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在我们把太多外界的信息塞入自己的脑袋的时候,在我们不断模仿别人的时候,我们或许更应该用心去感受一下自己真正适合的、想要的是什么。又或者,自己就是一个佛系怂人,接纳那样的自己,释放掉无谓的压力,打破边界,去做一些大胆独特只属于自己的设想,再放手去尝试一把。可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扔掉“怂”的帽子,发现在“怂”的表面下只是一颗安安静静、没有野心的心而已。

我发现,很多时候,只有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才能学会一些真正的技能。否则即使学会了也不会想去用,久而久之,就又遗忘了。以前包括现在总想学很多的技能,知道很多的东西,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难、更需要智慧。一味地模仿或者知道,看上去是在积累,在做加法,可是不经过自己的消化和理解,就是所谓的做减法,就无法成为自己的东西。而写论文,也很容易变成仅仅是事实和理论的堆砌,东补一点西凑一点,整个架构越来越繁杂,却说不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时候大概是需要去做减法了。所谓“热情和智慧不经过打磨是不会发光的”(最近在明治神宫求的签)就是指做减法的过程吧。

抛下别人的观点吧,抛下所谓的应该不应该吧,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发乎自身的才是最宝贵的,也才是可以被称为智慧的东西。

P.S. “海鱼之家”开博一周年了!虽然这篇文章谈不上纪念,但也算是对一个阶段的反思吧。反思之后再上路,希望一身轻。

以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