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road

Nine years ago, a senior-one student raised her hand nervously in a grade rally where some professors from famous universities came to give some speeches and it was the Q&A session. She was nervous because she wasn’t used to raising the hand in such occasions, but luckily, she got a chance to express her confusion – a confusion puzzled her for several years and would continue to puzzle her. 继续阅读“Crossroad”

海鱼之桃花源记

陶渊明笔下的晋时渔人曾误入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复去,不可寻也,便也不足为外人道。 继续阅读“海鱼之桃花源记”

城市转换之际的一些随想

在日本留学的第六年,每年春假(2、3月份)都回家,但今年似乎是第一次在回日本前觉得不太想回去。

当然我也好久没有在家呆这么久了——我这次在家呆了几乎两个月,本以为会受不了长时间呆在家而想快点逃离,但在真的要离去之前,内心却充满淡淡的不舍。纵使中间确有几次写下不满和抱怨的文字,但仍然抵不过一家三口呆在家里那种淡淡的温馨和生活气息。此时的我刚放下书开始码字,爸爸在厨房准备晚饭,妈妈在卫生间做清洁,各得其所,各司其职,这种习惯化的默契是维持社会上最小集合系统单位——家庭——所必不可少的。 继续阅读“城市转换之际的一些随想”

“梵高和浮世绘”展观后

傍晚去了东京都美术馆看了“梵高和浮世绘”的展览,说实话,展品之丰富是超过我想象的。100多幅作品,梵高和浮世绘的真迹,加之梵高特有的绚丽色彩,容易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好,展厅根据主题分成五块,仔细阅读导览的话,逻辑线还是可以清晰呈现。

进入展厅第一幅画便是那幅举世闻名的梵高自画像。盯住自画像深蓝的眼睛不出五秒,便能感觉出那种流露出忧伤的深邃。 继续阅读““梵高和浮世绘”展观后”

用心寻找生活中的化石

~谨以此文纪念与化石和半夏的奇妙缘分~

和化石的缘分得从今年三月份说起。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在地(位于昆明的一家自然教育机构)地质时光机的一堂课。课堂的主要内容是去昆明周边一个小山头找化石。半夏是那堂课讲地质和古生物的老师。那儿有很多页岩碎片,随便一找就能发现类似三叶虫头甲、贝壳类等的化石。在即将结束寻找的时候,我发现一块完整的三叶虫幼虫化石(下图)。半夏告诉我这是满苏氏莱德利基虫。那是我第一次发现那么多化石,也是第一次在野外自己找到完整的三叶虫化石,才知道原来化石并没有想像中稀少。

满苏式莱德利基虫幼虫

继续阅读“用心寻找生活中的化石”

最近越来越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了

最近越来越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了,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大约是后者。

可能是每天看到的观点太多。这是个说出自己声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我理解。每个人都有权利发声,我也理解。可是好多观点让人迷惑,看不到确实的论据,看不到清晰的逻辑。或者,这些观点离想像的正义还很远。又或者,倾听的人太少,说教的人太多,导致有效的沟通太少。每次事件引发的讨论声很多,而观点本身会引发对这个观点的观点。就像一个触点引发了另一个触点,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增加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从而让人更加看不清。每个观点都有拥护者和反对者。理性的声音也有,但裹挟在太多情感之中如洪荒中的猴子。我坚信,事情的开端和本质必然简单,只不过所涉因素一多,便造就了一个看不清全貌的多面体。 继续阅读“最近越来越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了”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吉卜力与我

第一次看吉卜力的动画是在初中,看的是《千与千寻》。看完觉得是很好的动画,画风我也很喜欢,音乐很赞,人设,特别像无脸男、还有钱婆婆汤婆婆、蜘蛛爷爷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唯一不太满意的是男主人公–那条白龙和千寻的“爱情”。大概和配音也有关,我一直以为白龙是女生,所以这是一部讲友情的故事,直到蜘蛛爷爷说了一句“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啊!”我才反应过来白龙是男性?其实这个故事用友情也完全说得通,不懂为何非要和爱情扯上关系。 继续阅读“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吉卜力与我”